今天,国家食药监总局官网挂出了《总局办公厅关于公开征集食品相关检验方法的通知》,就15项检验方法向社会公开征集。其中,直接涉及乳制品的有2项,包括原料乳及液态乳(酸奶除外)中舒巴坦的检测,以及含乳饮料中酪蛋白的检测。
以下是这15个重点征集方法的目录:
1 食品中那非类物质的检测
2 食品中西布曲明类物质的检测
3 畜肉中卡拉胶等物质的检测
4 畜肉中阿托品、阿索本、莨菪碱等物质的检测
5 面粉及面制品中硫脲的检测
6 食品中氯酸盐和高氯酸盐的检测
7 食品中香兰素、乙基麦芽酚的检测
8 原料乳及液态乳(酸奶除外)中舒巴坦的检测
9 豆芽中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检测
10 含乳饮料中酪蛋白的检测
11 土豆及其制品中龙葵素的检测
12 食品中高通量动物源性成分鉴定
13 植物蛋白饮料中植物源性成分鉴定
14 回收油脂检测
15 蜂蜜掺假鉴别
可以看到,当中有一些为普通消费者熟悉,例如蜂蜜掺假鉴别,或者回收油脂检测等。相对于这些好懂的项目,上述乳品的两个项目又是啥意思呢?
小食代今晚通过搜索了解到,在本月刚刚出版的《现代科学仪器》期刊中,刊登了一篇名为《SPE-UPLC-MS/MS法测定生鲜乳中舒巴坦残留》论文,当中就有提及这个物质。
上述论文的作者指出,我国农业行业标准《无公害食品 生鲜牛乳》中明确规定生鲜乳中不得检出抗生素,极少数不法分子为逃避牛奶中抗生素的检测,在牛奶中非法加入β-内酰胺酶,使β-内酰胺类抗生素(如青霉素)降解,掩盖抗生素超标的事实。
“舒巴坦能与β-内酰胺酶结合,降低牛奶中酶的含量,影响正常的分析测定;添加这些非食用物质降低了生鲜乳的质量安全水平,危害了消费者的健康。”该论文称。
那么,含乳饮料中酪蛋白的检测呢?
百度百科称,含乳饮料分为中性型乳饮料和酸性乳饮料,又按照蛋白质及调配方式分为配制型含乳饮料和发酵型含乳饮料。配制型含乳饮料:蛋白质含量不低于1.0%的称为乳饮料。发酵型含乳饮料:发酵型含乳饮料中蛋白质含量不低于1.0%的称为乳酸菌乳饮料,蛋白质含量不低于0.7%的称为乳酸菌饮料。
不过在2010年,在一个国内知名的食品论坛上,有行业人士发帖争议“含乳饮料不应该规定蛋白含量”,其理由是“含乳饮料不应该规定蛋白含量,定了无用,因为无法确定是否是酪蛋白,但可以要求标注实际蛋白含量”。对此,小食代无法独自证实该说法。
食药监总局今天表示,为尽快解决食品检验检测中存在的方法缺失问题,不断强化食品日常监管、案件稽查等工作的技术支撑,所以拟向社会公开征集食品相关检验方法。据介绍,“食品中滥用食品添加剂、添加非食用物质等的检验方法以及掺杂使假鉴别方法”是其征集重点。
总局表示,申报单位应当为相关领域的检验机构、科研机构、教育机构、学术团体或行业协会,具有相关工作经验,能够提供相应保障条件,确保按时、保质完成方法起草工作。
据悉,本次申报材料报送截至2016年10月20日。
虽然上述这些征集重点可以部分反映出食药监部门和食品安全违法者斗智斗勇的复杂性,但是小食代还是希望提醒各位看官,这个列表其实并非说明了特定的问题在目前有多普遍,反而是突显出了中国决意持续严管食品安全的坚决态度。
在线咨询